申请期间读了很多人的故事,所以我也想写一篇自己的故事。我想一方面是给自己看看,也可以给需要的人一个参考。我想尝试写的有意思一些。

Table of Contents

  1. The Boring Stuff
  2. TOEFL & GRE
    1. 第一次考TOEFL
    2. 考GRE
    3. 第二次考TOEFL
  3. 科研和工程经历,怎么加入实验室?
    1. 在本校的期间
    2. 在 Zerotech 实习
    3. Mitacs Globalink Research Internship at UWaterloo
      1. 报名
      2. 面试
      3. 在 University of Waterloo
      4. 后续
    4. 在清华大学
    5. 在 Novauto 实习
  4. 其他的一些经历
    1. UBC Vancouver Summer Program
    2. 各种小比赛
    3. NOVA 2019 暑期学校
  5. 要找留学机构/中介吗?
  6. 申请的过程
    1. 选校
    2. 推荐信
    3. 申请材料
    4. 时间线
    5. 结果
    6. 意外状况
      1. 推荐信被卡了
      2. 没拿到 Return Offer
      3. COVID19的影响

The Boring Stuff

我的本科在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通信工程专业。一开始入学的时候是电子大类,后来分了电子和通工但实际差别不大。

GPA 3.84/5,换成四分制3.8/4,11/99。申请的材料都是上传了一份打印的成绩单,好像上面没有排名信息,申请的时候也没有做GPA转换,直接交了原成绩单和一个四分制绩点证明。

TOEFL & GRE

这两个考试还是有一点心得,怎么用最少的时间精力考够需要的分数。

英语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科目,平时也乐于去用。大一入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英语分级考试,然后就得到了在外国语学院辅修翻译专业课程的机会。我感觉大一时候的大英课程让我口语变好了不少,因为高中的时候很少有机会能用到口语。

TOEFL一共考了两次,第一次准备了一个月,第二次一个下午,GRE考了一次,准备了大概一周。第一次考TOEFL好像是在大一下,后来拿着这个成绩报了 UBC 的 Vancouver Summer Program。第二次考TOEFL是因为第一次考的太早,申请前就过期了,所以在加拿大又参加了一次。GRE大三考了一次,考完了说分数够用了就没有继续考。

第一次考TOEFL

大一下决定要考一次托福,为此报了个新东方的补习班。我记得是2000多的一个冲刺班,基本上就是直接讲题。对我这个新手来说挺友好的。当时发现阅读内容很多,从头到尾读的话我读不完。当时那个老师教的方法是不要所有的都读,第一遍1分钟左右先把内容总结出来,知道文章说的什么话题,什么态度,每一段大概是说什么(只看每一段开头结尾),然后做题的时候再去找对应的内容。

我记得托福的阅读从第一道到最后一道差不多是按文章顺序安排的,略读一遍之后读题得能够找到大概位置,然后再读对应的部分。其他还教了很多很巧的方法,但是技巧性太强了我不会用(没记住),只记住了不要想把整个文章全读完,因为即使全部读完也记不住细节,要学会略读总结内容。

大概整个课程我就学到这一个东西,其他口语写作和听力我都是按照以前的习惯做题。

第一次考试在东校区实验楼考的,我还记得那天起的挺早,然后到实验楼排队。我一考试就紧张,尤其人多的时候,当时排队还有人在背单词,我根本也没背单词,心里毛毛的。

考试的时候阅读就按练习的方法做的(我花了两天只做阅读题练习)其他的部分凭感觉答,听力和口语我还记了笔记打了草稿。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人特别多,我后面的人答口语的时候声音很大,耳机又完全不隔音,我也讲得磕磕巴巴。

后来分数出来了,105分,大概够用了。

考GRE

GRE我没有太多经验。GRE是挺难的,但是我没打算报班或者买课程。我买了一本琦叔的单词本,非常喜欢,但是只背了100个词。

考GRE我记得是大三上,当时Y先生自己准备了一下直接考了329,这让我有了很大信心,然后我也报了一个。考试之前我特意花了5天时间专门备考,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报名送的题做了,然后下了个APP练习Verbal。Verbal太难了,我好多单词不认识,我把不认识的单词用一个词典APP记下来,然后发现很多词重复频率还挺高的。就这样我花了5天做Verbal题目,攒不认识的单词。

最后一天看写作。我看的是琦叔的黑皮书,印象最深的是给写作的类型分类,每一种类型有固定的方法。这个方法帮助了我很多。我考完试了才知道GRE的写作题目是公开题库的,其实有时间应该每种类型练一练,但是我当时也没时间练习了。

考试在广东外国语学校白云校区,我记得那天一直在下雨,我也是提前下午去踩点,考试的楼不好找。我在学校附近住下,周围是这样的:

考GRE那天住的附近考GRE那天住的附近

考试的早上也是下着雨,鞋完全湿了,周围施工的地方还在工作,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凄凉。

我怀着凄凉的心情到了考场,大门外面有张桌子,居然有人还在做题。存包之后到二楼考试,考试的时间真长啊!其实考到一半我就饿了。印象很深的是写作一开始,周围键盘上哗啦哗啦特别夸张,这难道是成为黑客的打字考试吗)

考完了之后分数是直接出来的,Verbal 159, Quant 168,总共327。我的数学当时做题练习练习就好了,没有拿满分。过了几天写作也出来了,有4分,我非常高兴,不用考了。

所以总结来看,准备GRE一周的时间基本够了,然后就是也要练习练习数学部分,因为有的题目读不懂所以没做出来。

第二次考TOEFL

2019年在加拿大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托福成绩马上过期了,于是决定重新考一回。我在 Waterloo, Ontario,查了一下最近的考点在 London, Ontario,我就挑了个周末去 London 考试。

去 London 最便宜的方法是从 Kitchener 坐火车去。在 London 考点附近订了个住宿,是一个 Bungalow 中的一间房,我记得不到40刀一晚上,挺划算的。

Via Rail,去 London 时候坐的火车Via Rail,去 London 时候坐的火车
在 London 住的 Bungalow在 London 住的 Bungalow
TOEFL 考点是在一个社区大学里面TOEFL 考点是在一个社区大学里面

我还是提前下午到的,先去看看考场。考点在一个 College 里,还挺不好找的。

我不知道其他的考点是什么情况,但是我在 London 考的这次和在国内完全不一样,整个考场只有一个小房间,大概能坐15个人左右。考试也没有固定开始时间,虽然写着是8:30开始考试,但8点到9点去都可以,几点去就几点开始考。人也坐不满,当时可能只有4个人,负责考试的两位大妈非常友好,整体来说考试特别愉快。

我当时看完考场花了点时间准备口语,因为 University of Waterloo ECE 好像卡口语分26,所以准备好好考。当时找了一个托福备考的APP然后在上面听其他人的答案,我跟着练习了一下午。

考试的时候口语有一道题还是没说完,但其他的题答得都比较顺利,我发现听力如果听懂的话其实不用记笔记也行。后来成绩出来了是112分,口语26,阅读30,听力28,写作28。

总结来看的话,其实这些考试并没有花掉很多精力,我感到非常幸运,准备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


科研和工程经历,怎么加入实验室?

我不是竞赛生,大一的时候也不会编程。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概念,觉得有事情做就很好,现在来看多做一些确实是好的。做啥呢?本专业的东西其实不怎么感兴趣(通信好难)所以和两个朋友商量了一下,决定看看神经网络相关的东西。

在本校的期间

我和两个朋友(X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Y @ King's College London, now)(话说才发现我们仨首字母是XYZ)一起做的第一个项目是FPGA卷积加速器。当时是学校弄了一个叫基地班的东西,本校的老师们会出一些课题供大家选择,我们三个人参加了这个项目。

我们当时是根据汪老师 Going Deeper 那篇文章里写的卷积核设计在FPGA上做一个实现。结束了这个项目之后我们继续留在了老师组里,就这样加入了实验室。

在学院楼 我的座位在学院楼 我的座位

后来又做了其他有意思的项目,大多是工程的。大二下到大三上的期间,我和Y君接到了一个图像处理的项目,是一个家具工厂想要开发一个测量工具,需要我们开发一个图像算法库。具体来说就是给板子拍一张非常清晰的照片,然后根据照片来计算板子的实际尺寸,和上面的各个孔槽尺寸等等。

后来我们跑去了现场调试,厂子总经理把我们载到工厂,我们在工人休息室写代码,然后在流水线测试,中午的时候就和工人们一起吃大锅饭,非常有意思。

在家具工厂里在家具工厂里

这个项目后来产出了一个专利和一个软件著作权。后来这个也一直在迭代下去,19年夏天开始就交给下一届的学弟来推进了。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我学会了写C# (which is basically Microsoft Java). 实际地看见一块板子从流水线上’嗖’地经过工业相机,采集到图片然后经过我们写的程序输出了测量结果,还是挺好玩的。

在 Zerotech 实习

大二结束的夏天,老师推荐我们三个去北京参加实习。后来我发现早一些有一段实习有很多好处,比如大三的一些实习课直接拿以前的材料交上去就行了,又可以提早体验工作的日常。

来到公司对我来说是新奇的,我不知道在公司工作的氛围是什么样的,后来发现大家都非常友善随和,非常轻松。

我们三个领到了不同的任务。我的工作是在 Darknet 框架上加上空洞卷积的实现,用来在无人机上跑一些语义分割的模型。我需要看明白本来的卷积层实现,然后加上空洞卷积在CPU和GPU上的前向后向传播实现。GPU编程我没学过,我先花了几天学了基本的CUDA编程,然后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看 Darknet 的代码结构,明白原理之后开始写空洞卷积层。

在零度实习的日常在零度实习的日常

这个工作的代码我放到GitHub上了 GitHub Repo,后来真的有人用它,也找我问了一些问题。

Darknet对我来说是个很复杂的项目,一开始觉得无从下手,但后来完成了我的任务我对自己编程的能力有了一些信心。之后我都会想:“那个项目都做出来了这个也一定可以的吧” 因此逐渐增强了信心。

另外认识了带我的几位学长,平时聊了很多关于出去学习,工作,和在北京生活的事情,组长后来还帮我写了推荐信。

Mitacs 这个应该详细说一说。

暑研其实挺重要的,尤其是如果打算申 PhD。我现在知道的官方选项大概有这几个:清北和Stanford的合作项目 UGVR (和我无关), UCLA的CSST,加拿大的Mitacs。官方项目的好处是不用自己出钱,Mitacs是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可以 cover 所有花费,CSST好像是一半的奖学金,其他的我不太清楚。

报名

报名条件有几个,绩点过3.5,一份CV,两封推荐信。我的推荐信是本校两位老师帮忙写的,一位是带我的导师,另一位是教我概率论的老师,当时他已经去了杜克昆山大学。

我记得报名一方面是在Mitacs官网,另一方面是通过学院教务跟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申请。当时学校的申请有一些纸质文件要提交,学校通知发的特别晚,我们好像只有两天准备材料的时间 (Typical SYSU).

如果你也是中大的学生(unfortunately),可能需要自己多留意Mitacs官网和国家基金委的报名日期。

面试

初试通过之后会有面试。Mitacs上可以看到加拿大各个大学每一位教授发在上面的课题,我记得总共有一千多个,非常丰富,各个学科都有,每个人可以选5个。我们先在平台上选择之后对面的老师会主动邀请面试(也可能没有)然后双方互相排序,Mitacs根据结果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就会发offer。

我收到了 University of Waterloo 和 Simon Fraiser University 的面试邀请。第一位老师是做FPGA的,第二位老师是搞VR的,和艺术有交叉。UWaterloo的老师亲自面试了我,SFU则是一位博士生。

面试的时候我准备了Slides,具体内容是对我先前工作的介绍,我也事先看了他的工作,然后准备了一些问题。我是在晚上十点的实验室面试的,一开始挺紧张,开始讲之后就好了。老师对我的第一个工作,FPGA卷积加速器非常感兴趣,问了一些细节的问题,之后问了我感兴趣的方向,然后我又问了他几个问题,面试就结束了。我给他发感谢邮件,表示非常感兴趣,想把他排在第一位。他的回信说他也觉得很好,也愿意把我排在第一位。于是最终收到了 UWaterloo 的实习录取。

在 University of Waterloo

于是K老师就成了我在UWaterloo的导师。

这段经历收获的比我预期的多很多。实习第一周K老师让我完成了他课程里的4个lab,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所有内容。然后他让我做TA,带我参加了NOVA2019暑期学校,在那里我认识了这个方向非常有影响力的几位教授。回到加拿大之后我开始做我的项目,每周和他见几次面,他的指导非常细致,以至于有一次直接要帮我debug代码,他的投入程度让我感到惊讶。后来他又带我去参加了一次在多伦多大学的会议,并表示如果我希望回来可以参加这些未来的项目。

我工作的大楼在图书馆对面我工作的大楼在图书馆对面

第一个月前半部分在写 Verilog 热身,然后去了珠海一趟,回来才确定我的课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老师问我我的期望是什么,我说想做一个完整的工作,最好可以发表,他说好。

我是沿着之前一个系列的工作做的,之前的师兄在Xilinx UltraScale+ 板子上做了一个基于硬核的设计,是大规模的脉动阵列,用于卷积神经网络计算,时钟频率高达 650 MHz。我去的时候另一位同学正在做这个工作基础上的 layer partition,我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大规模设计布局的困难。

后续

10月中我就回来了,这个项目其实从上手以来也就做了两个月多一点,我得到了一点初步的结果,在组里做了汇报。

回来之后我在广州停留了两三周,然后到了北京,开始在清华学习工作。和K老师的联系一直很密切,工作还在继续做。K老师人非常好,我们成为了朋友。

我们补充了一个方法,做了一些比较,然后就是赶FCCM的投稿截止日期。FCCM 的结果好像是三月出来的,中了一个 Poster,老师表示不值得,而且 Poster 好像也不会在后续发表,具体我不太清楚。

三月份的时候我已经在家了,然后我们开始和其他方法做对比,得到了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在家继续做这个工作在家继续做这个工作

我们商量了一下改投FPL,截止日期是四月。

五月份我刚从家回到北京,凌晨的时候我坐在公司的桌前收到了那封邮件,我们的论文中了FPL,这次是full paper。

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工作我还在继续迭代。在瑞典的会是去不成了,我们准备做个视频作为Presentation。

在清华大学

19年11月初的时候我到北京了,第一天是租房。中介的阿姨骑着电动车载我一个一个看房子,当时天气已经开始冷了。

秋天学校里的银杏叶秋天学校里的银杏叶

刚到的时候我穿着大棉袄,站在4楼实验室门口往里面看,我一个人也不认识。我给博后师兄发信息说我到了,然后看到他立刻从座位站起来,和我打招呼。

申请之前在组里其实没有做什么工作,当时在滑铁卢的工作准备投FCCM,还在继续做这个项目。

我参加了很多组会。硕霸带我参加算法组组会,广君师兄带我参加工程组组会,还有每个周四的大组会,后来我在大组会上也讲了自己的工作。这个期间逐渐认识了实验室的大家(还有人主动来和我说话,我很开心),也和汪老师见了一次面。

在 Novauto 实习

师兄带我来和实验室合作的公司实习,之后的一段时间我都是平时在公司工作,开会的时候回实验室。

公司在清华科技园里面,就在东门附近。

在 Novauto 的座位在 Novauto 的座位

这段时间主要是的精力都花在申请材料准备上。我实际开始得非常晚,很多材料12月中就要截止,我差不多11月才开始准备。

一边准备申请,另一边在学习公司这边Caffe压缩剪枝的工具,同时也在准备FCCM的投稿。这时候我在中大的导师强烈建议我参加今年开始的EDA大赛。我其实这时候再参加一个比赛有一些力不从心,推辞了几次但是拒绝不掉,我只好接受了,还好有Y君一起帮忙。

我印象很深的是比赛决赛在南京,我们俩本来打算把初赛的结果做得刚刚好既不敷衍也不至于进入决赛,可还是收到了决赛通知。决赛是晚上有一场答辩,其实也就十分钟,剩下白天的时间都是自由的,我就和Y在一楼找了一个空的房间在沙发上互相改 Personal Statement。当时外面下着雨,天气有点冷。那天我也在填 Duke 的网申表格。

申请之前我在公司其实没有做什么工作,跟着做了一些 Caffe 压缩工具的维护和网络剪枝。大部分的事情是在申请差不多结束了才开始做的。


其他的一些经历

大学期间还有一些其他的经历,虽然和申请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但也很有意思。

UBC Vancouver Summer Program

我在大一结束的夏天参加了 UBC 的暑期学校。这是一个自费项目,包含两个课程,既有理论课也有实验课,时间长度是一个月,其实比较短。

我选的项目是 ECE Pacakge B Telecommunication,和我的专业比较符合。我记得其他各种专业的项目都有,据说有营养学的同学报了类似厨艺的项目,每天学做好吃的。

UBC 非常漂亮,附近就有一片森林和海滩。温哥华是一个既有海又有雪山的地方,夏天的天气也非常舒服。我其实很想回 UBC 上学,但是后来申请 ECE MASc 的并没有成功,但还是可以去温哥华找同学玩。

UBC 的玫瑰园UBC 的玫瑰园
UBC 图书馆UBC 图书馆
通信原理课 by Prof. Lutz Lampe通信原理课 by Prof. Lutz Lampe

我学的课程有两门,一门是通信原理,一门是FPGA编程,用的是VHDL。当时我大一才结束,相关的知识一点都没有。

Prof. Lutz Lampe 给我们讲通信原理课,Prof. Cristian Grecu 讲FPGA编程,两位老师讲的都非常清晰,Prof. Grecu 稍微严肃一些。他的课在下午,我总是听得快睡着了。Prof. Lampe 的课上他总会和学生们互动,但是收到的回答寥寥无几;我后来就尽量往前排坐,努力回应他抛出的问题。FPGA编程的课程我确实学到了挺多东西,我和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听说他现在去ETH Zurich了)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做FPGA的实验。那时候用的还是Quartus,后来我几年的时间都没有机会再用Altera的FPGA。

当时我去的太早了,大一结束的夏天距离我申请还有很长时间,我就没去和老师要推荐信。当时有一些同学是大三的时候去的,我看到他们直接和老师商量能不能写信,老师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我觉得这样暑期学校的推荐信其实和课程推荐差不多。

各种小比赛

在中大的时候和好朋友们参加了几次数学建模比赛,第一次只有成功参赛,第二次得到了Meritorious,但其实申请都不看重这些。

我觉得比较有用的比赛一般是比较大型的比赛,比如一些会议附属的比赛,一般赢了会发一篇文章那种。其他的比赛可能类似电子设计大赛国一也会受到认可,不过我并没有经验。

NOVA 2019 暑期学校

2019年我又参加了一个暑期学校,但是这次是作为助教。我在Waterloo的时候才不到一个月,Nachiket 说你来当 NOVA 2019 的助教吧,就是做你刚做完的那些实验。

就这样我从多伦多又飞到了香港,从香港到了珠海。中间途经温哥华,我还看到了当时从机场回家的72号登机口。

我的助教挂牌我的助教挂牌

一同在暑期学校的教授有 Prof. Luk Wayne from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Prof. Jason Anderson from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of. Phillip Leong from University of Sydney. 差不多是每位教授准备了一节讲座,然后有配套的实验课。

我和 Nachiket 是第一天就讲,我们俩很开心,当时还在倒时差(那个月倒了4次时差),先讲完先解放。

下午的时候实验课开始,我帮参加课程的同学们解决各种问题,基本上都是 docker 碰到的问题。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同学们都是清北复旦和上科大的硕士博士,只有我这个助教还是本科生。

Nachiket 把4个lab塞到了一个下午,肯定是做不完的,最快的那天也只是完成了 lab3,最后有一位硕士学长把4个lab都做完了。

和大家的合照和大家的合照

其实是个很好的机会套词。但当时我准备不足,没有详细聊,只大概问了一下老师们招不招学生。

要找留学机构/中介吗?

这个其实是我曾经很纠结的问题,现在申请完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了。我是签了一个机构,Y君是自己DIY申请的。

当时想找个留学机构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没经验,想有个有经验的人指导;另一个是碰到意料之外的状况时候可以有个可靠的人商量。但留学机构定价实际很迷,我也不知道到底应不应该花几万块钱买一个咨询服务。

实际我觉得申请的材料不难准备,我写文书的过程中Y君帮了我很多,我觉得有个靠谱的朋友的话其实材料完全没问题。网申就更不用担心了,申请的网站都给了很详细的指导,不知道的查一查就可以了。其他的话比如申请的规划之类的都是一些大的idea,比如海外的科研经历比较重要啊,推荐信怎么获得啊这些,如果认识有经验的学长/朋友多交流交流也可以了解。如果让现在的我来决定的话我可能不会签机构,但当时我大一大二,连和教授交流的经验都没有,也不认识某某学长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我当时选了找一家机构帮忙。

我主要看了两家,世毕盟和再来人,都是一个学生两个老师组成一个申请团队,有一个导师负责申请相关的事情,另一个是已经申请过的博士生负责学术方面的指导。世毕盟是先和申请的mentor谈,签了之后才去匹配学术导师。最后签世毕盟是觉得和申请的导师比较聊得来,签了A项目半DIY,也就是我写材料他们帮忙改,其他的事情可以找他们咨询。其实选哪个机构倒是无所谓,看他们往年的申请记录可能也意义没有那么大,因为最终和你打交道的就是你的培训师,所以选人比较重要的,这是我的想法。如果你打算找个留学机构,建议多花点时间和培训师聊一聊。

申请的过程我下一个部分详细写一写,总体来看我觉得帮到我的地方有哪些呢:

  • 申请时我推荐信提交不久前被限制数目,紧急讨论了一下更改选校策略,然后重新分配推荐信;
  • 改材料很快,当时是Y君帮我提了一些建议修改,PhD学长又帮我改了2轮,然后native speaker改点小的,我当时时间紧张,他们很快就帮我改好了;
  • 面试之前帮忙出主意。我在Mitacs的面试之前培训师指导了一下要怎么做一个slides展示自己的工作,从而引导面试的话题;申请时候的面试粗略的指导了一下,因为当时面试来的很突然,GGU有一个模拟面试的选项我没来得及用上。

申请的过程

选校

我是MS和PhD混申,选校其实我没啥概念,和机构讨论他们给的建议也是参考本校往届的出国同学去向。最终我是根据个人喜好选出了一个list,然后再一个个讨论可不可行。

我做的东西大方向属于计算机架构,细分大概是可重构计算和神经网络的交叉。

在 NOVA2019 的时候我认识了其他教授的助教,是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和 McGill 的 PhD 学长学姐,他们帮我推荐了几位老师,如果我打算读 PhD 的话:

MIT Song Han
Stanford Kunle Olukotun
Cornell Zhiru Zhang
UCLA Jason Cong
UBC Steve Wilton, Leslie Shannon
UT Jason Anderson, Vaughn Betz, Paul Chow
McGill Brett Meyer, Warren Gross

最终我定的 List 基本分三个档:

  • Reach/彩票: Cornell PhD, Berkeley MS/PhD, UCLA PhD, Duke PhD, CMU ECE MS
  • Match: Duke MS, UWaterloo MASc, UBC MASc
  • 保底: UCSB MS, Northeastern MS

后来我发现有的项目其实可以重用,报了一个相当于几个:

  • UCLA 的 PhD 项目可以选择调到 MS,只要在网申表格里打个勾就行了
  • Northeastern 买一赠二,报了一个项目的话可以免费再选两个,申请费推荐信不用再交,重新提交两份CV和PS就行了

一个贴士:可以开一个 Google sheets 记录选校的材料提交截止时间,网址,推荐人信息,推荐信数目,价格,状态等等信息,用来随时更新。

推荐信

我找了四位推荐人:

  • 本校老师,在组里做了几个项目,可以写的比较有内容;
  • 清华一封,在组里的时间不长,内容相对较少;
  • Waterloo一封,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强推,和老板相处得很好,也收到了肯定;
  • 在Zerotech实习一封,还算比较有内容。

推荐信中途遭遇了状况,本校导师突然限制了我们的推荐信数量,我临时重新组合了推荐信。我选的学校里除了 Northeastern 以外都是3封推荐信要求。

申请材料

Curriculum Vitae

用机构给的模板写的, 跟网站主页上放的差不多。

Statement of Purpose / Personal Statement

我的方法是先写一个很长的,所有内容都有,然后再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要求修改出来一个字数更少的版本,然后加上 program specific 的内容,比如选择的理由,意向导师等等。

内容的安排我是想避免流水账的写法,所以把工作从顶层算法到底层硬件的顺序按照逐渐深入的关系来写的。

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 (PHS)

UC 系列都要写这个,不是特别重要,据说是可以用来体现 Diversity。但本人是大多数中的大多数了,毫无diversity可言,写了点关于 feminism/LGBT 相关的内容就交了,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参加相关活动。

但其实我觉得自己的文书并没有很出色,准备的时间太短了。理想的话呢是提前两三个月,比如9月就写出一个初版,然后隔一段时间回来修改,这应该是比较好的做法。

时间线

面试:

Cornell 12.26
(只收到了一个面试)

网申提交截止:

Duke PhD: 12.1
Berkeley: 12.9
CMU, UCLA, Cornell, Duke MS, UCSB:12.15
University of Waterloo: 1.10
Northeastern, UBC: 1.15

12月的申请我几乎都是踩着点交材料的,前一晚还在改文书。当时一边在写论文一边搞网申时间紧张,之前还参加比赛也耽误了一点时间。

Decisions:

2.12: Duke MS Admission
3.1 Northeastern MS Admission
3.5 Berkeley Decline
3.27 Duke PhD Decline
4.8 Northeastern MS Admission
4.8 Cornell Decline
4.9 Northeastern MS Decline
4.9 UWaterloo Decline
4.18 CMU Decline
4.24 UCLA Decline
4.25 UBC Decline
4.29 UCSB Decline
5.29 Cornell Admission with Financial Aid

也是有受疫情的一些影响,很多学校推迟了发结果。几乎所有人的申请季都是像坐过山车一样,我一开始就收到了 Duke 的录取很开心,然后接连吃了一串 Decline,最后才收到 Cornell 的录取。有一起申请的朋友陪我度过出结果的时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俩人一起吐槽心情会好不少。

特殊的情况

Duke 在发 offer 之前让我们考了一个 Duolingo 考试,我从来没听说过。具体题目记不清了但是好像不太难,有无限练习次数,我做了几遍样题才开始答题。

Cornell 这边是面试之后过了段时间美国疫情爆发了,老师发邮件来说北美 PhD 学生的 school tour 取消,他们不确定招多少国际生 PhD,让我 “lower my expectation”. 这一听就是凉了,后来也确实凉了。

但之后我一直有跟老师 follow up,当时在滑铁卢做的项目在面试时跟他交流了一下,老师表示感兴趣,同时他组里也有同学在看 RapidWright。后来中了 FPL 我借机会又联系了一下老师,他表示可以把我转到 21 Spring,先读一年 MS 然后转到 PhD. 过了四天我就收到了 21 Spring 的 MS 录取,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老师给我提供了 PhD level scholarship.

结果

三个档次最终各录取了一所学校:
Reach/彩票:Cornell
Match:Duke MS
保底:Northeastern

意外状况

推荐信被卡了

12月份的时候我定了初步的选校名单,一开始是选了15所学校,我觉得是正常数目。本校导师这边我一直默认的是他可以帮我提交每个学校的推荐信,但是我跟他提推荐信的时候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以后我要定规矩,每个学生最多从我这里拿五份推荐信。不可以这样漫无目标的,我也不是专门为你们服务的机器

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不认同你们这样的人生选择方式

跟我之前举过的我师弟的例子一样!博士毕业,拿了11个offer,结果到现在还在高通做标准化工作,连个经理都没混上去,选择太多没啥意义

现在去美国基本都属于“找死”,获得概率不会超过10%,我觉得太由着你们的性子就是现在这样的局面

我其实到现在也没理解什么意思。

之后我发了一封长邮件用道歉的语气商量,然后缩减了选校名单到9所学校,10个项目,然后重新组合了推荐信。

这就告诉我们要和老师确定好推荐信数目。

Waterloo 的教授让我非常感动,离别的公交车上我小心翼翼的问他可以给我写多少封推荐信,他说:

“It’s part of my job to write reference letters, so people know about your work here. As many as you need, just include me in your referees.”

跟汪总提的时候他在邮件里直接明确回复说6封推荐信,我可以自己安排。

所以其实也是我的不好没有在一开始就确定推荐信的数目,总之发生了意料之外的状况。

没拿到 Return Offer

我其实非常想回 Waterloo 读博,之前临走的时候教授带我去参加了在多伦多的一次会议,表示如果我回来可以参与这个CGRA的项目。

我和 Waterloo 导师的合作非常愉快。其实我觉得读博选导师有点像结婚,都是一个重要的 commitment,俩人得互相足够了解才行。我对老师做的工作很感兴趣,而且我觉得他的幽默感很好,他非常会鼓励学生,还总能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认可。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欢 Waterloo 这座城市:房租不高,挨着大城市,离尼亚加拉瀑布又不远,周末就可以去一趟。

Mitacs 的项目给返回加拿大的学生一笔奖学金,有15K加元,我觉得也是一个加分项。

但是为啥没录上呢?

Waterloo 是先由委员会选人,然后会发到学生感兴趣的导师手里,导师决定要不要。我在感兴趣的导师里就选了 Nachiket 一位,其他人我都没看。

收到 Decline 通知我第一时间告诉他了,他也很惊讶。问了一下,结果是他今年的 funding 不够招我了。

COVID19的影响

Duke 其实要求是 4.15 做决定是否接受 offer,但我 4.15 结果还没出完,那怎么办呢?

和朋友商量了一下决定先把 offer 接着,要是有其他情况再写封邮件解释。

最后我收到 Cornell 的 offer 就写了封邮件,解释(唬烂)说 COVID-19 造成了家庭严重经济损失,我念不起书了,让我走吧。结果 Duke 一秒就把我改成 decline。


以上就是我对申请中发生的事情进行了一个大致的记录,写下来也差不多是对我本科期间的一个总结。

祝读到这里的朋友们好运。